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人物转变及新挑战应对攻略报告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可能会有那些工作/创业的机会
备受瞩目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分论坛上正式发布,该论坛于2024年8月2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主题为“筑牢网络保护防线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报告》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联合发布,深入剖析了未成年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角色与新挑战,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报告》指出,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庞大,互联网普及率高,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活跃度极高,这一现状不仅要求网络保护工作应对传统的不良信息挑战,还需特别关注未成年人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扮演的新角色及其面临的新问题,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成年人不仅成为网络内容的消费者,还逐渐成为创造者、传播者和参与者,其网络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已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核心,涵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体系,这一法律体系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全面的法治保障,也为国际社会相关领域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网信部门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开展专项行动,积极清理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沉迷体系,跨部门合作和多元共治的机制进一步保障了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身份验证、隐私保护、内容治理和防沉迷措施,互联网平台企业强化了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逐步形成了行业通行做法和标准规范,在游戏领域,根据《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2024年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3小时以上的占比下降了37.2%,超过八成的未成年人玩家不充值或月充值金额低于30元,这些成果离不开游戏厂商在未保方面的持续投入和探索。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报告》特别强调了家长监管不严的问题,指出利用父母或长辈信息规避防沉迷系统的未成年人占比高达69.2%,这一数据揭示了家长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主体责任亟待加强,家长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还需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挑战。
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更加复杂多样,他们不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还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社交互动和娱乐,AI教师、虚拟课堂等新兴教育模式正逐渐改变着传统教育格局,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体验,AI教师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点和薄弱环节,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实现因材施教,虚拟现实(VR)技术让课堂突破了物理限制,学生只需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古罗马斗兽场、登上珠穆朗玛峰,甚至与全球各地的同学一起上课,极大地丰富了学习内容和形式。
这些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成年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网络沉迷、隐私泄露等风险。《报告》强调,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是确保他们安全用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通过多方协作,在中央与地方结合的网络素养培育模式下取得了显著进展,社会组织和互联网平台通过教育课程、短片制作、特别行动等多种方式,积极提升未成年人辨别和应对网络信息的能力,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展望未来,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以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行政监管和综合治理力度;也需要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家长和学校也应加强合作,共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健康成长,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未来公民。
参考来源:
1、《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2024》
2、《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
3、腾讯网相关报道